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简称《方案》)先后发布,对碳达峰、碳中和这项重大工作进行了系统谋划和总体部署,对统一认识,汇聚全党全国力量来完成碳达峰、碳中和这一艰巨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意见》作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中的“1”,明确了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大举措,提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是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和全面性特点的纲领性文件。《方案》按照《意见》工作要求,聚焦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对推进碳达峰工作作出总体部署。两个文件共同构成贯穿碳达峰、碳中和两个阶段的顶层设计,对加快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与专项行动”进行了总体部署。
下一步,全面准确把握党中央、国务院两个文件精神和要求,在交通运输行业贯彻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仍需重点把握好六大关系。
准确把握发展与减排的关系
应该认识到发展与减碳的统一,绿色转型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未来一段时间,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实施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交通运输发展的任务仍然较为繁重。在满足发展“增量”的情景下落实“双碳”工作要求,正是推动交通运输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的机遇,需要形成绿色与发展互为促进的良性循环,推动交通运输行业更深层次变革,以“绿色”为底色,在基础设施、运输结构、运行效率、服务品质各个方面系统性提升,最终实现全领域的低碳转型。
实事求是看交通运输碳排放“增长”空间。《方案》中提出重点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针对工业、城乡建设重点领域表述为“工业碳达峰行动”“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而针对交通运输领域则表述为“交通绿色低碳行动”。“碳达峰”与“绿色低碳”几字之差体现了严谨的科学态度,也隐含着对交通运输领域更多的期待。充分考虑到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更高水平的运输服务,从私家车出行、航空运输、冷链物流、城乡运输等方面不论数量还是品质,均仍有较大的增长需求和提升空间,势必在一定时间带来相应的碳排放增量。
不能为了满足需求,而许可碳排放无限度增长。《方案》明确要求“加快形成绿色低碳运输方式,确保交通运输领域碳排放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过度的私家车使用而不是公共交通,低效过高的空载率,大宗货物主要依靠公路运输,过高的车船能效,无疑是“不合理”的。从某种程度上看,碳排放“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可能比单纯“达峰”还要难,因为交通运输的节能减碳工作一直是长期的,延续的。
准确把握减碳与安全的关系
“先立后破”,注重发展过程的潜在风险。两个文件均强调“稳妥有序,防范风险”。稳妥有序需要“先立后破”,没有科学审慎、实事求是的“立”,就很难有路径清晰、扎扎实实的“破”,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涉及到行业内外的方方面面,在碳达峰、碳中和这项系统工程中,必须注重协调、避免风险。需要尽快出台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地方宜从实际出发制定落实举措,积极稳妥地开展相关工作。
“安全降碳”应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为底线,争取时间降低交通运输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新能源的逐渐替代,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平稳过渡,切实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和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如,当前面临的“今冬明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重要能源物资运输保障任务,必须按要求全力保障安全畅通。
准确把握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意见》强调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交通运输作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和服务性作用,在碳达峰、碳中和中同样发挥着“先行”的作用。这种作用并不单单体现在交通运输行业自身的直接减排,而更多体现在对产业结构、空间格局、区域协调的引领;体现在与工业、能源、建筑等领域的协同;体现在与大数据、智能制造、分布式能源等绿色低碳科技的创新融合。
交通建设与建筑、工业相互协同,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可利用大量的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等大宗固废,对《方案》中提出的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有重大的支撑作用。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600万辆,占世界一半以上,渗透率逐步提升,强化交通与电力系统的协同,新能源汽车能够在电力储能上起到关键作用,推动形成对供电高峰期“波谷储电、波峰供电”模式,对《方案》中提出的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贡献巨大。可以说交通运输在碳中和、碳达峰的作用不局限于行业内的直接减排,在促进整体协同减碳,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贡献度更高。
准确把握近期与长远的关系
《意见》明确了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围绕“十四五”时期以及2030年前、2060年前两个重要时间节点,提出了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五个方面主要目标。“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同时还要统筹考虑2035年远景目标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要求,“双碳”工作必须要与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相统筹,在国家的大框架下,对近期工作进行安排,开展切实行动。同时,面向碳中和远景目标,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对未来重大技术创新应用、产业化推广适度超前布局,具有长远效益。
准确把握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两个文件均强调“双轮驱动、两手发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彰显市场给企业带来的自主性与能动性。同时需要调动全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促进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应引导交通运输行业、企业主动适应绿色低碳发展要求,强化环境责任意识,提升绿色创新水平,鼓励一批企业依据自身特点开展碳排放核算方法学研究,建立健全碳排放计量体系,积极制定实施企业碳达峰行动方案,从碳排放信息披露、责任履约、减碳行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增强社会公众绿色低碳意识,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注重国际与国内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提出“坚持共同发展,促进公平普惠”,提出中方将建立中国国际可持续交通创新和知识中心,为全球交通发展贡献力量。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城市轨道交通规模、高速铁路规模、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和自行车保有量均稳居世界第一,积累了大量的可持续交通发展经验。未来将承担与我国发展水平相称的国际责任,深化与各国在绿色技术、绿色装备、绿色服务、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高质量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注入强大动力,为进一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