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学术沙龙,“金句”“热词”频出,掌声与争论声此起彼伏,主持人频频打断控场,晚到的嘉宾没有座位只能站立交流——2025年4月25日,由中国公路学会交通与能源融合发展工作委员会(简称“交能委员会”)联合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共同主办的“智汇交能”学术沙龙在中国科技会堂召开。
来自交能委员会成员单位、科研院所及交通能源行业领军企业的近百位嘉宾,围绕“双碳”目标下的交通运输与能源深度融合发展展开跨界对话。中国公路学会副秘书长(主持工作)王大鹏到会讲话,中国公路学会分支机构管理部主任梅君,蜀道集团执行总监,蜀道交通服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罗晓勇,中国能建集团市场开发部副总经理、交能委员会秘书长马栋栋等嘉宾到会交流。会议通过“主旨发言+高频互动”的创新形式,在6小时内完成6场主旨报告、6轮集中辩论,现场碰撞出多个颠覆性观点。
沙龙热度为何如此之高?沙龙召集人介绍,年初《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等重磅政策出台,对交通领域的新能源开发提出新的考验。另外,十部门《关于交通运输与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也将在当天出台——如何深入理解政策导向、探索技术创新路径、拓宽行业盈利模式,亟待这场沙龙进行探讨。
政策定调:交能融合进入系统融合发展期
沙龙进行期间,终于等来十部门《关于交通运输与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的正式发布。在沙龙交流群里,大家都在欢呼:这场沙龙真是恰逢其时!
《指导意见》于2025年4月27日正式发布。
《指导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中国交通与能源系统从“物理叠加”走向“系统融合发展期“。作为《指导意见》的两个最重要起草单位——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电力规划设计总院专家悉数到场。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环境资源所所长刘杰,电力规划设计总院清洁能源研究院处长、教授级高工陈俊杰通过主旨报告的形式给嘉宾们进行了解读,《指导意见》明确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目标,部署了8个方面25项重点任务,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联合有关部门制定相关行动方案,加强对交能融合各项任务的指导监督,强化评估管理与跟踪问效,组织开展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创新试点,全面推动交通运输与能源融合发展!
图为王大鹏在沙龙上致辞。
王大鹏在致辞中直言:“交通与能源的深度融合,一定要通过机制创新打破行业壁垒。”
刘杰解读《指导意见》
这一论断在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环境资源所所长刘杰的主旨发言中得到回应,他提出,之前已有“交通强国试点、交通强国专项试点、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交通强国重大工程、绿色交通基础设施”五个荣誉途径,有“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交通强国重大工程、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港口改造、充电桩和岸电专项资金”五笔补助途径,有《公路水路行业绿色低碳发展年度评估工作办法(试行)》一个评估促进办法。未来,《指导意见》更是将成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引擎,并为全球提供绿色转型的中国方案。
另外,交能委员会的重要成员单位中国能建集团、招商公路、山东高速集团、蜀道集团等单位也参与了部分工作,也表达了对《指导意见》的认识。
路线之争:氢能、光伏、电气化公路谁是主赛道?
主旨发言环节频现观点碰撞。交通运输部公路院汽运中心主任周炜强调:电气化公路技术路线动态适配场景、基础设施超前布局、管理创新驱动商业化、政策标准协同破局。其观点兼具技术可行性与行业指导性,为零碳智慧运输提供了从技术选型到落地实施的全链条解决方案。
蜀交新能源董事长岳韬则选择氢能路线作为发展方向,他提出:“氢能储运成本继续可降,如实现‘膜电极-双极板=电堆’全自主化等技术突破与迭代,成本有望实现快速下降!”蜀道集团旨在打造覆盖西南的氢能交通网,计划2030年前建成86座加氢站,构建氢能物流大通道,同时推动多场景应用与国际标准引领,促进氢能交通全面发展。
中交光伏副总经理徐小勇重点阐述中交集团在光伏领域的重点布局。用公路光伏实证数据证明“交通基础设施自带能源属性”,光伏组件与路面一体化技术已实现度电低成本,有相当大的可盈利空间。
蜀道集团执行总监,蜀道交通服务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罗晓勇提出了“交通大能源”的概念。他认为:“新能源的发展不是要完全替代传统能源,而是在市场的环境中,油气电光氢多种能源类型依据各自的禀赋优势,弥补市场紧缺,共同发展所长,形成综合能源优势共赢,短板互补的发展状态。”
商业模式:从“成本黑洞”到价值裂变
下午聚焦交流盈利模式探讨,由中国能建集团市场开发副总经理、交能委员会秘书长马栋栋主持。
陈俊杰做《新能源“十五五”发展展望与政策解读》
《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办法》和《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两项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新能源电价机制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主导,对电价形成机制、行业收益模式及产业链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陈俊杰抛出“十五五”政策风向标:高速公路或成新型电力系统关键节点。但是他也同时指出,当前新能源发电可参与电力平衡的容量比例小,也缺乏对于系统的主动支撑能力为满足用电负荷增长,火电仍需年均新增装机5000万千瓦左右,加之新能源与调节性资源的投资快速增长,全社会的综合供电成本持续攀升。这也是年初国家能源局密集出台文件的原因。他认为国家对分布式新能源发展的导向是:要与终端行业融合,发展高比例自治的电网友好型微电网。
招商公路华祺投资总经理祝国胜代表则直言:“在投资回报周期不明朗的前提下,央企有责任试点先行。但还是希望政府能来多压一些像‘交通强国试点’这样的任务,企业才敢一往无前。”
山东正晨科技副总经理冯雅卫立即以山东高速公路十多年来发展新能源的实践为例,揭示“交能融合产业发展”的可行路径。他看好未来能源数字化平台的商业模式:“能源数字化平台是摸清碳家底的必要工具,既是实现资源聚合、参与市场的有效手段,又是广泛分布能源资产管理的有力措施。”多位学者也认为“数据资产化或是破局关键”。
华为数字能源战略与发展部主任王冲认为应该从“战略安全、科技创新”的角度从国家层面来统筹推进,“应给予交能融合领域超长期国债等资金支持;应通过零排放兆瓦超超货运廊道、智能微电网系统等示范工程,加大先进技术装备研发和交通能源场景示范应用。”
共识与行动:构建交能融合生态圈
会议即将闭幕,嘉宾仍在踊跃发言,来自北京的产业专家呼吁,委员会应该以此次沙龙为起点,打造全领域的交能融合生态圈,带动相关委员单位共同参与政策的意见征集,参与交能产业的发展。他的提议得到了参会代表的响应。
马栋栋主持下午沙龙环节,并作总结发言。
马栋栋随即透露,交能委员会将在2025年行业年会上发布《2025中国交能融合发展报告》,一批新的创新案例和创新企业将会呈现——这也是构建交能融合生态圈的重要手段。另外,相关争议性议题已列为沙龙活动的研讨会选题,交能委员会作为行业发展的推动者,将持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跨领域合作、跨区域联动。
散场时,召集人捕捉到几位嘉宾仍然在科技会堂的咖啡馆继续探讨,相关能源企业的嘉宾也主动加入交能委员会朋友圈——这场始于学术沙龙的思维激荡,正快速转化为交能融合产业变革的实际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