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我国总体上已由人口增量发展转向减量发展阶段,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特点。面对新的人口环境和条件,交通运输行业需要准确把握人口发展趋势,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规模增减相挂钩、运输服务供给与人口结构变化相适配,从技术和人才两个维度加速行业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以实现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与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高度协同。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年底,全国人口14082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9万人。从年龄构成看,16至59岁人口8579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0.9%;60岁及以上人口310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02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6%。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943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83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6478万人,减少1222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为67%,比上年末提高0.84个百分点。
人口规模下降及老龄化程度加深,对交通运输行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挑战。从总体需求看,人口减量发展将导致运输需求增速放缓、交通投资效益下降,要求结合人口流动配置交通资源。从空间分布看,人口进一步向高度城镇化地区集聚,出行空间范围扩大,城市群、都市圈交通需求将保持稳定增长。人口收缩地区出行规模受到影响,需更集约化敏捷化保障。从服务对象看,人口老龄化加剧,适老化无障碍化出行需求亟须满足。从行业生产看,劳动力规模下降叠加老龄化,致使行业劳动力供给及生产率下降,需加快发展无人化、智能化作业。
坚持以系统观念谋划交通运输发展,在制定交通运输规划及政策时充分考虑人口因素,探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口规模增减相挂钩、运输服务供给与人口结构变化相适配,平衡各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增量,确保服务供给的公平性、包容性、精准性、经济性。
进一步优化人口流入地区交通运输服务供给。重点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交通集约化发展,结合人口流向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有序推进交通基础设施新建改建。一是稳步推进干线、城际、市域(郊)铁路规划建设,统筹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列车班线,持续推进轨道交通“四网融合”。二是实施高速公路繁忙通道扩容改造,优化高速公路、普通干线公路、城市道路衔接,构建一体化集约化城市群、都市圈交通网络。
探索“人口收缩型地区”交通运输发展新模式。合理控制人口流出严重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增量,充分利用存量交通基础设施,推动班车客运定制服务,探索人口稀疏偏远地区低空物流服务。推动人口收缩城镇交通局部更新和数字扩容,继续推进人口收缩地区保障性、兜底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区域新增产业、人口流向,精准增加交通资源配置。重点实施既有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以“数字扩容”替代“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普惠服务覆盖+差异需求响应”客运服务体系。巩固拓展乡镇和建制村通客车成果,支持需求响应式交通服务,探索社区巴士、预约巴士、超小型交通工具、农村定制公交等服务,形成普惠服务覆盖与差异需求响应互为补充的服务体系。全面推进交通运输适老化改造,健全适老化交通顶层设计,从立法层面保障老年人出行权益,适时修订道路交通安全法、公路法等。对于新改建交通基础设施,严格落实无障碍标准规范要求,确保无障碍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
加快交通运输行业无人化、智能化升级。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养护数字化升级,研发应用建筑机器人、智能施工等建造与养护装备,构建交通基础设施设计、施工、养护、运营等“一套模型、一套数据”。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智慧化运营,加快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北斗导航等技术与交通运输融合应用,重点实施智慧公路、智慧航道、智慧码头、智慧机场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运输安全应急智能化水平,研发应用搜救机器人、智能巡检机器人,构建无人机应急救援体系,打造无人化、智能化交通安全应急体系。
塑造现代化交通运输人力资源。经分析历年出生人口、高考人数、录取率等因素,未来20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规模将维持在800万人左右,为交通运输发展提供了基础性人力资源。充分顺应“人口红利”向“工程师红利”转变趋势,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交通职业院校等协同联动,结合行业发展特征及技术演进趋势,推动交通运输专业改革、培养模式更新,加快形成新时代交通运输发展“工程师红利”,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交通人力资源。